终于等到,今年屏下摄像头手机要爆发了!

前几天,维信诺公布了新一代屏下摄像头方案。

屏下前摄技术这一热点又引起大家关注。

不仅是我们越来越追求高屏占比,极致全面屏。
厂商也将屏占比作为手机宣传的一大亮点。

为了使手机正面完全更像是一块玻璃平板,都想尽办法让前置摄像头隐藏起来。

图片


目前我们熟知的方案是升降式摄像头、弹出式摄像头和挖孔屏等。
升降式摄像头需要在手机内部增加电机和升降模块,重量和厚度无疑会增加。

加上不防尘,易损坏的硬伤,很快就被抛弃了。

图片

如今,大部分主流的手机都采用的挖孔屏设计。

挖孔屏虽然保证了摄像效果和手机内部结构,但也牺牲了一丢丢屏幕。


所以,目前这些方案并不是最佳的全面屏方案。

想要保证重量,不牺牲手机空间,屏下前摄技术就成了手机厂商的下一战场。

图片


其实屏下前摄技术已经发展数年。

各大厂商也推出过不同的概念机,但目前唯一量产上市的屏下前摄手机,只有中兴 AXON 20。

图片

屏幕显示方面,这款手机可以很明显看见,屏下前摄区域比其他区域更亮,而且不均匀。

为了实现屏下前摄,屏幕像素分辨率大打折扣。

图片
拍照方面,效果也完全不能跟正常的前置摄像头比。

通过这款手机拍出的照片,会自带一种磨皮的朦胧感滤镜。

图片

Pixel 5(左)vs Axon 20(右)

但作为初代屏下前摄的手机,技术不成熟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你有没有想过,屏下前摄技术的难点究竟在哪里呢?

屏下前摄技术难点
我们知道,屏下前摄技术就是将前置摄像头放在屏幕下方。

想要成像,光不仅要穿过屏幕还要穿过摄像头。

图片
说到这,就要提到一个物理知识—光的衍射。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比较小的障碍物的时候,不会被障碍物挡住,而是绕过障碍物形成新的传播方向。

图片

由于屏幕的子像素和子像素之间的缝隙非常小,光的衍射效果就导致了照片上的朦胧效果。

所以,光的衍射问题是避免不了的。

想实现更好的屏下前摄效果就必须对屏幕面板做处理。
一是改变摄像头区域面板透光。

二是调整屏幕的像素排列布局。

图片


以大家比较关心的小米为例,目前小米的屏下前摄技术是第三代了。

虽然前两代都没走出实验室,但从第三代将被用在 MIX4 上,可以看出小米对第三代技术的信心。

图片

MIX 4渲染图

根据小米介绍,第三代技术通过自研的像素排列和优化算法,几乎可以与传统的前置摄像头无差。

屏下摄像头区域可以与屏幕其它部分有相同的亮度,色域和色彩精度。


其方案就是减少每一个子像素的体积,使通过光线的面积变多。

但子像素变小,想要达到和正常显示区域相同的亮度,屏下摄像头的子像素就需要更大的功率。

图片
简单来说,就是更容易烧屏,对于子像素的屏幕材料要求更高。

目前小米并没有公布更多细节,最后效果还要靠真机说话。

图片
除了小米外, 其他国产厂商也有不同的方案。

比如 vivo 的方案,将屏幕拆分成两种。

图片

正常显示区域是 AMOLED,而屏下摄像头的位置采用结构薄、更透光的 PMOLED。
由于 PMOLED 与 AMLED 驱动方式的不同,还需要两套不同的驱动对应不同位置的屏幕。

OPPO 则是,通过移动摄像头的位置拍摄多张照片,合成出效果更好的照片,来解决子像素遮挡光线的问题。

图片

同时避免子像素密度降低,OPPO 还设置了第二块屏幕。
拍摄时,移动第二块屏幕的子像素,重叠在第一块屏幕下面,增加透光面积。
不拍摄时,两块屏幕的子像素通过互补,来解决分辨率低的问题。

另外,三星、谷歌也公布过自己的屏下技术方案。
不同的手机厂商最终想解决的就是,如何兼顾显示效果和拍摄效果。
随着更多厂商推出屏下摄像头手机,屏下手机肯定会成为大势。
只不过想要用户真香,还得看成熟的技术。

最后,想问问大家有考虑换屏下手机吗?
在看、点赞、分享,评论区和大家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