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少技术壁垒、专业术语、行业黑话,更何况是「全链路生态闭环」的科技数码行业。
看一看近两年的科技数码发布会,从手机到电脑甚至电饭锅都贴了一些不明觉厉的词。
比如 CPU 可以 Turbo、显卡可以 Turbo、手机玩游戏可以 Turbo 、充电还可以 Turbo ,万物均可 Turbo 。
而有的产品为了强化性能对用户的吸引力,还额外添加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卖点,比如某些高端显卡上自带的实体 Turbo 键。
可你知道 Turbo 是什么,又是什么时候有的吗?
Turbo 意为涡轮增压,这个看起来很高端的词也就被用来表示额外的速度或性能。
在现在的CPU、显卡等性能可实时变化的产品上,Turbo 指的就是其睿频过程而已。
当然某些时候还会用其指代更加激进和更高性能的加速策略。
比如显卡的实体 Turbo 键(实际是双 Bios 切换)、软件里的 Quiet、Blance、Performance、Turbo 。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Turbo 这个词以及 Turbo 按钮其实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广泛应用到 PC 上了。第一台 IBM 个人电脑于1981年8月发布,它搭载了一颗 4.77MHz 频率的 Intel 8088 CPU 以及微软开发的 MS-DOS 系统。
IBM PC 还支持向后兼容,算是成为了那个时代PC 的参照规范。
不知道是没想到 CPU 频率以后会提高还是单纯地偷懒,当时软件里的时间居然是通过频率计算得来的!
这就导致了后来更高性能的 CPU (8 MHz Intel 8086)会让「时间加速」,倍速玩游戏等问题就出来了。
买了更高性能 PC 反而没法用?一个又笨又聪明的方法就是在受影响时把 CPU 频率给降下来,降到初代的4.77MHz ,时间不就统一了嘛。
它的作用刚好和现在的加速相反,通过插入额外的延迟状态来防止过快执行完任务。
因此80乃至90 年代,众多以 IBM PC 为规范的电脑上都有着一个物理 Turbo 按键。
而 IBM PC 规范广受欢迎,CPU 频率也是在一点点提高,开发者们自然考虑到了不能让 CPU 速度来影响程序运行速度。
慢慢的新程序不受 CPU 速度的影响,老程序用的也越来越少,标配的 Turbo 键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
在坐的各位00后应该是没在电脑上见过Turbo键这个东西了,有几个人猜对了它的功能呢?
本文编辑:@ 小淙
©本文著作权归电手所有,未经电手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