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充电宝这一很多人每天都在用的「手机续航外挂」,又又又被点名了。
没错,在中消协刚会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这哥们再次成为了投诉热点以及鞭尸 C 位。



大体依然是那老几样,什么不少产品涉嫌容量、快充虚标、违规生产不符合 3C 型号;
还有一个今年整出的新活儿,因合规问题无法带上飞机商家不给退货等。
不是,这都多少年了,怎么从上古时代传下来的充电宝行业乱象还存在呢?



首先我得狡辩两句哈,实际上经过这些年各平台监管以及政策的努力,充电宝行业各种牛鬼蛇神的骚操作已经有了大幅减少。
至少,以前火车站外在推销员嘴炮安利下入手充电宝,结果到家拆开全是「沙子」这类情况,如今是很少再见到了。



目前充电宝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争议较大的「容量虚标」上面。
充电宝为什么容易虚标?
很多人有过在机场、商场使用共享充电宝,或者网购了某个品牌的充电宝,发现明明显示还有 50% 的电,手机却没充多久就关机的尴尬经历。
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个充电宝行业的一种现实缩影,外包装上所谓的 10000mAh,可能连一半的实际容量都达不到。

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充电宝惯用的套路:混淆概念。
这年头,商家们都喜欢将电池的典型容量当成卖点来大力宣传,而它不过是一个披着狼皮的肾虚仔而已。
典型容量与额定容量
所谓典型容量是指充电宝内部电芯的原始储能能力,单位为毫安时(mAh)或瓦时(Wh),这代表它在理想状态下电芯可存储的总电量。
但啥都理想化,手机它能答应吗?
明明 20000mAh 的充电宝,怎么只给我 5000mAh 手机充两次就歇菜了。
敲重点要考的是,充电宝电芯电压一般为 3.7V,需要升压为我们手机输入的 5V,这个升压过程能量就得有不小损失。

另外,内部、外部电路、电芯内阻还得损耗掉一部分能量吧。
因此抛开这些中间商赚差价,能实际充入手机部分才是我们能感知到的真实电量。
没错,更重要的关键词「额定容量」说得就是它。
不同充电宝型号因电芯类型、设计不同,能量转换效率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其额定容量也就典型容量的 60% 左右,部分甚至更低。

例如小忆手上一块买手机附赠的充电宝,宣传 10000mAh,额定容量仅 5200mAh,几乎打了五折。



要知道,这还是正规大厂生产的充电宝,一些不知名小厂型号偏差更离谱也都不奇怪了。
问题来了,厂商们难道不知道额定容量更具代表性、更贴近用户真实使用容量吗?
他们当然知道,只是主打宣传典型容量这事儿它并不违法。

毕竟典型容量确实是充电宝能存储能量的理论上限值,完全不存在虚假宣传。
正如前段时间卢伟冰所说,类似手法属于行业普遍惯例吧。
咱们只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小作坊会抓住这点在典型容量上大做文章,实际到手额定容量却小的可怜……
如何避坑?
低价竞争向来是充电宝品质缩水的万恶之源,为了在电商平台和线下市场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只能在核心元件上偷工减料。
我们一定要摒弃避免贪小便宜这个坏毛病,尽量在正规线上线下平台入手有大牌背书的型号。
下单前也需擦亮眼睛,典型容量华而不实,额定容量才是懂你的「贤妻」。

另外,3C 认证无法作为衡量产品好坏的依据,但却是产品最基础的安全保障。
部分同学可能还不清楚 3C 到底是啥?它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因为三个词首字母都是 C,所以简称 3C。
那个醒目的白底黑字的「CCC」标志,就是它的 Logo。



一个充电宝通过了有 3C 认证,意味着它的电路板、电芯等大概率是过关的,不容易动不动起火爆炸,这也是安全的底线。
就冲着无 3C 不让上飞机这事儿,大伙儿以后挑选充电宝也一定要认准 3C 认证了。

最后,有关《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规范也在今年 8 月 15 日开始实施。
咱们国家监管部门已开始加大对充电宝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力度,督促企业严格落实 3C 认证要求。
包括线上线下对虚标容量、虚假标识的审核、惩罚力度进一步加强。
再配合小忆今天这类内容不断提升大伙儿的辨识能力,相信距离充电宝行业乱象真正藏不住的那天,不会远了!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编辑:@ 小忆
©本文著作权归电手所有,未经电手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