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淙就吐槽过,现在的手机宣发中,最坑爹的功能——
防水防尘是现在手机的必备功能。
特别是旗舰机型,基本都支持最高 IP68 级别防水防尘。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让手机的使用地点得到史无前列的拓展。
不管是每日一洗的洁癖青年,还是不慎落水的小马虎,亦或泳场里帮女神拍照的舔狗。
然而,纵使这些美丽的设想。
也掩盖不了手机进水后的,无助与尴尬。
纵使宣传片拍出奥斯卡级别。
宣传的防水手机,进水后不保修,似乎已经成了手机行业的潜规则。
就像老婆饼只有老婆没有饼,这属于薛定谔层面上的「虚假宣传」。
为了填补广大消费者的遗憾,这几年手机厂商的防水保修规则,都已经迭代升级过 108 版了。
但还是拦不住头铁的消费者,不断探索着手机水性的极限,和防水政策的零日漏洞。
这次集体诉讼的原告是史密斯女士。
她们主张苹果夸大了其硬件的防水性能,并通过宣传片误导消费者。
冲着这项功能,史密斯女士掏钱买下了一台 iPhone 8。
然而在之后使用中,手机却因为进水损坏。
当史密斯女士带着手机找到苹果售后,却被告知因液体侵入导致的损坏,不给予保修。
史密斯女士认为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欺骗,所以把苹果冲上了法庭。
苹果的防水是建立在受控的实验条件下(静态的纯净水)。 但用户面对的场景,几乎不可能和实验环境一样完美。 苹果通过防水宣传使用户付钱,但宣传的防水功能却不是 100% 有效,并在设备损坏后不提供售后,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例如 IP67 级防水防尘的 iPhone8,被宣传可以在 1 米深的水下潜游 30 分钟。
而 IP68 级的 iPhone 11 Pro,可以在 4 米深的水下生存 30 分钟。
老用户可能因为新机型的数据,产生错误的判断。
大家可能不知道。
2006 年开始,所有 iPhone 机身内部,都内置了液态接触指示器。
一般是在 SIM 卡托的位置。
简单来说,这东西出厂时是白色的,一旦遇水,就会变成红色。
维修人员拆机后只要看指示器的颜色,就能判断机器是否进过水。
如果是红色,就直接拒绝保修。
其实小淙觉得苹果这次一点也不冤枉。
因为包括苹果在内的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在展示防水功能时,使用的场景都不是实验环境下的静态纯净的水。
这些场景都是用户生活中常见的,你宣传片中能这样使,为什么我们买回来就不行了?
要知道,仅在美国,每天就有约 100,000 部智能手机被液体损坏。
估计也就只有小淙这样的科技博主,才会去细看手机介绍页的每一行小字。
这段苹果官方说明中,描述了手机被泼溅后的处理措施,用自来水冲洗。
自来水和冲洗,怎么也和静态的纯净水不一样吧。
其实苹果的防水翻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早在 2013 年时,苹果就因为防水宣传被消费者集体诉讼,最后赔了 5300 万美元(约合 3.71 亿人民币),才和解。
当时还因为区别对待国内消费者,被官媒轮番批评后,库克亲自道歉,并修改了国内服务政策。
然后就是去年 11 月,意呆梨反垄断监管机构,罚了苹果 1000 万欧元(约合 7867 万人民币)。
原因也是因为苹果的防水宣传太过激进,且具有误导性。
不管怎样罚款,不管厂商如何修改使用说明中的小字。
宣传了的防水手机,进水后却不保修,始终让人无法释怀。
但如果防水也能保修包换,必然会有缺德的人,故意将手机泡在水里,想方设法让它进水。
这似乎是永远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手机厂商可能也并不打算解决这个问题。
小淙猜测,手机行业的头部厂商手里,说不定早就准备了一笔赔偿金,专门作为手机进水后的败诉赔偿。
看起来天价的赔偿金,也不会比修改政策后带来的售后成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