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咱们 AMD Zen 5 架构锐龙 9000 系 CPU 还没捂热,Zen 6 架构消息这就来了?
最近外媒 @videocardz 再次爆料了有关 AMD Zen 6 架构 CPU 细节:
参考目前 Zen 5 架构布局的消费级锐龙 9000 系列桌面、移动端、APU、服务器线程撕裂者、霄龙等;
Zen 6 架构同样主打一个全面开花。
将带来消费级全大核 Zen 6 锐龙桌面 CPU、Zen 6 + Zen 6c 移动端 CPU 以及霄龙 EPYC 9006 系列在内的各大阵容。
不过大伙儿先别慌。
按照 AMD 此前公布的线路图,Zen 6 架构已在开发中无疑。
但不同于 Intel 这位一年一更新的劳范楷模,AMD 近些年都采取了两年一换代精益求精策略。
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 Zen 6 架构锐龙 CPU 至少得等到明年才会面世。
刚入手锐龙 9000 系的同学可以松一口气了,有背刺,好在不多……
那么聊回 Zen 6 本身,首先是大伙儿最关心的桌面锐龙。
Emmm…咱们姑且暂时命名为锐龙 10000 系列吧。
考虑到目前锐龙 9000 已用上 4nm 工艺,明年的锐龙 10000 系列大概率将上台积电 N3P(3nm)工艺贼船。
甚至以台积电刚公布的今年下半年量产 2nm,Zen 6 吃上这口工艺红利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AMD CPU 在工艺制程方面始终走在 Intel 前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大体规格方面,其实外媒 @tomshardware 早在前两个月就有爆料:
由于工艺、架构设计的提升,Zen 6 锐龙 10000 系列桌面 CPU 核心 CCD 将迎来史诗升级。
由延续多年的单 CCD 最高 8 核心提升到 12 核心。
即 R7 单 CCD 由原本 8 核心 16 线程暴涨至 12 核心 24 线程、R9 双 CCD 由 16 核心 32 线程变为 24 核心 48 线程。
而此前 R7 专属的 8 核心则有望下放给万年不变的 6 核 R5……
同时,每个核心 4MB 三级缓存与目前 Zen 5 保持一致。
即 R9 最高来到 96MB 三缓,核心数有提升,但不会因此造成每个核心缓存容量减少。
这波抛开新架构、工艺带来的潜在频率和单核性能提升,多线程性能妥妥狂飙了。
当然,AMD 巅峰之作 X3D 系列 CPU,这次锐龙 10000 系列依然不会缺席滴!
更重要的是,Zen 6 锐龙 CPU 极大可能仍不用换主板!
AMD 首席技术官 Mark Papermaster 此前强调:AM5 平台将在 2027 年+之前得到支持。
「主板传三代,人走它还在」这句话含金量还在上升!
对了,据说 Intel 下代 Bartlett Lake-S 桌面 CPU 也将换装 12 核全大核设计。
点击跳转:最高 12 核心!intel 纯大核 CPU 要回来了!
接下来两家画面属实有意思了。
除了 Zen 6 消费级 CPU,全新计算中心服务器级霄龙(EPYC)系列 CPU 同样颇具看点。
据爆料,新一代 EPYC 9006 系列(代号 Vencie),将采用台积电 N2(2nm)工艺。
以定位的不同将分为 Zen 6 和 Zen 6c 两个版本,分别对应高性能和高能效产品。
而 Zen 6 版本又分为 SP8、SP7 两种封装插槽,主要区别在于单个 CCD 集成核心数量不同。
前者每个 CCD 12 颗核心,芯片共包含 8 个 CCD,即最高 96 核 192 线程;
后者每个 CCD 16 颗核心,芯片同样有 8 个 CCD,即最高 128 核 256 线程。
它俩的热设计功耗都在 350W~400W。
你以为这就完了?
另一款 Zen 6c 版本,则仅采用 SP7 封装,区别在于这玩意每个 CCD 包含高达 32 颗核心。
芯片共 8 个 CCD,也就是来到 256 核 512 线程,热设计功耗600W……
我直接好家伙,什么叫核心自由,256 核够不够?
并且,Zen 6c SP7 支持 16 通道 DDR5-6400 内存,内存带宽直接秒得普通家用双通道连渣都不剩。
其每个 CCD 提供 128MB 三级缓存,即总芯片三级缓存高达 1 个 G……
对比去年 10 月发布的 EPYC 9005 系列(最高 192 核 384 线程),EPYC 9006 系列可谓再次实现了性能上的飞跃。
从这里也能看出,单 CCD 内置 12 颗核心显然远远不是 Zen 6 的上限。
只是咱普通消费市场还没资格也没必要用上这样的狠活儿。
当然了,EPYC 系列 CPU 是 AMD 专为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市场开发的专业级 CPU。
作为展现肌肉的绝对领域,AMD 自然得拿出压箱底的手段。
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以目前消息来看 Zen 6 架构锐龙 CPU 提升同样可圈可点。
加上 Intel 18A 工艺呼之欲出,咱们只需静待明年桌面 CPU 市场厮杀即可。
让我们拭目以待!
资料、图片来源:AMD、tomshardware、X、网络。
本文编辑:@ 小忆
©本文著作权归电手所有,未经电手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