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这玩意儿每个 80 后 90 后都不陌生吧?
十多二十年前的光盘,简直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民间硬通货,那时候谁要揣着几张光盘出门,走路都能带着风。
成本低、容量大、使用还方便,看了看手中哪儿哪儿都不是的时代宠儿——「软盘」。
不好意思别跟人说我认识你,我怕光盘老婆误会。
就连后来 Windows 系统镜像文件也以光盘为载体,再到大量台式、笔记本电脑普及光驱位,至此彻底开启了属于光盘的时代。
直到现在,即便机械硬盘、固态硬盘、U 盘等早已成为新一轮移动存储时代的新宠,但光盘依然未被淘汰。
由于光盘的物理特性,它不仅成本低,相比网络及硬盘存储安全性也更佳,同时还更适合长期存储(存储得当情况下数据甚至可保存 50 年以上)。
因此光盘至今仍受到影视发行、科研、教育或大型企业冷数据存储等场景的大量运用。
还没完,在咱们国内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光盘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最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官方账号「中国光谷」爆料: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玻璃光盘」,且这一技术有望在年底实现量产。
拿官方介绍来说,其成本是其他存储介质的十分之一、最高 360TB 容量,且具备几乎永久保存的特性。
妥妥的随便哪一项拎出来都是王炸级存在。
360TB,容量是主流消费级光盘的数百倍,是大容量 DVD-5 光盘的数十倍。
隔壁希捷刚发布的全球最大容量 36TB 机械硬盘看了也得留下悔恨的眼泪。
容量大都不算啥,关键人家成本还低。
固态硬盘、机械硬盘每 GB 成本在几毛钱到一元钱之间,而玻璃光盘 1TB 成本才几十元。
这成本直接下降了一个数量级。
至于它是怎么做到的呢,确实有不少狠活儿在其中!
这一玻璃光盘技术实际全称叫「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长寿命玻璃多维存储技术」,目前华科大在该项技术上全球领先,且目前是国内独有的技术。
根据介绍,这一技术利用了飞秒激光,在 2mm 厚的特定晶莹玻璃内部实现纳米级结构精准「雕刻」,有点类似于光刻技术。
蚀刻完成后玻璃光盘表面看不出太多异样,而内部却是有着高达 400 层的三维立体结构。
通过光刻+多层堆叠,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存储写入。
当然,这些得建立在先进的蚀刻工艺基础上。
同时,由于玻璃光盘的物理性质非常稳定,因此在外部条件合适的情况几乎可做到数据永久保存。
不过嘛这玻璃光盘也并非没有缺点,例如需要依赖对应的烧录设备、读取设备、数据一旦写入便不能更改、无法反复存储利用等。
实际上很多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以上特性其实已经决定了它难以大面积流向消费级市场。
而对一些有大量重要冷数据备份、存储的特定行业来说,这些问题又都不是问题。
他们要的就是容量大、成本低、还能把数据保存到人类移民火星的那天。
现在唯一需要关心的是,玻璃光盘技术能否真正落地并大量商用。
一旦成功,想必届时又会成为互联网数据中心、AI 大模型训练数据存以及历史档案长期保存、数据备份等领域的新型介质宠儿吧!
*资料、图片来源:中国光谷、长江日报、网络。
本文编辑:@ 小忆
©本文著作权归电手所有,未经电手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