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 AI 看成一条目标明确,企图改变世界、改变未来的大船,那么英伟达(NVIDIA)一定是这条船上旗帜最鲜明的水手。

表面上看,英伟达带头冲锋在第一线,凭借其 A/H 系列 AI 计算卡,斩获了全球绝大部分专业领域订单,市值一路飙升,成为这场淘金潮中最闪亮的铲子制造商。
然而,他真正的钞能力底牌,其实并非那些动辄数十万美元的硬件本身,而是其长久以来所建立的坚不可摧的 CUDA 软件生态壁垒。

毕竟显卡这玩意儿 AMD 有,Intel 也有,为啥它俩没能成为那个最靓的仔?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 CUDA 这个生态系统,它就像一道数字长城,将竞争对手的显卡牢牢挡在高性能 AI 计算的大门之外。
客户们一旦踏入 CUDA 世界,就很难再回头,因为所有模型、代码乃至工具,都已带着深深的「NVIDIA 烙印」。

问题来了,英伟达这张吃香十几年的底牌,他还能一直倚仗下去吗?
或许并不见得!
微软出手
就在最近,@Wccftech 援引一位微软高管透露的消息:公司已成功开发出一套专用「工具包」。
这套工具包能直接将基于英伟达编写的CUDA 模型代码,自动、批量地转译为兼容 AMD ROCm 平台的版本!

简单来说,这就好比给英伟达定制款乐高积木配上了一个通用的转接头,突然间,AMD 的平台也能完美兼容了!
咱们前几天介绍的 Linux 通过兼容层运行 Windows 生态,是不是这味儿?
好家伙,这不仅仅是代码的转换,而是赤裸裸在挖英伟达的护城河,摆明冲着他生态垄断的根基来的。

接下来,咱们不妨来简单聊聊,微软这一招釜底抽薪,究竟有多大的杀伤力?
英伟达的倚仗
想要理解微软此举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英伟达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在各界惊叹于英伟达 A100、H100 芯片强大计算能力的背后,真正的门槛其实是 CUDA 即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CUDA 出现之前,其实传统GPU(图形处理器)更像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打工仔集群,它只能机械地接受 CPU 指令,然后不停算算算,最后把我们需要的图像和游戏画面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呈现出来。

它的高效率说白了完全靠大力出奇迹,尽管有成千上万个「小员工」(核心),但每个员工只能做很简单、固定的几种画图动作。
因为人多,所以画图才快。
后来英伟达一看,这么多员工只干最简单的任务妥妥太浪费了,于是在 2006 年搞出了 CUDA ——一个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

CUDA 本质上是一整套「工具包」,包含了各种库和 API。
有着这套外挂般的工具包,程序员便能通过特定的编程方式直接指挥GPU里那成千上万的「小员工」去干那些更细致更专业的活儿,比如科学计算、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等。
CUDA 推出市场后那叫一个惊为天人,毕竟 GPU 这种由大量小核心组成的芯片集合体天然就适合跑大数据计算、AI 模型等。
大家发现,原本用 CPU 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用 GPU 只需要几天甚至几小时。
体验完直接就回不去了!

就这样,后来英伟达客户们纷纷将资源投入和软件生态建设基于 CUDA 展开。
随着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今 CUDA 已然成为高度成熟且稳定的生态,使得绝大多数主流 AI 框架(如 PyTorch、TensorFlow)都天然地深度依赖 CUDA。
可习惯一旦建立,现在想要脱离说什么都晚了。

转战 AMD 平台意味着得承担巨量代码重写成本、存在兼容性风险和性能调优工作,且最终效果说不定还比不上英伟达,这代价没人扛得住。
还是那句话,让你吃到最大甜头的,最终也会成为牢牢束缚你的枷锁……
凭借此,英伟达不光几乎垄断数据中心市场 GPU 订单,连消费级游戏市场份额占比也超过了 90%。

反观 AMD 呢,在英伟达独霸天下的格局中可以说是非常尴尬了。
硬件性能上,AMD Instinct 系列 GPU(如 MI300X)其实已经具备挑战英伟达的能力,甚至在某些特定参数上还超越了 H100。

可 ROCm 软件生态系统虽然开源,但成熟度、开发者社区规模和易用性等,目前来说都还远远不足以挑战硬得跟个铁墙似的 CUDA 壁垒。
破除垄断的曙光
那么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或许只能动点歪心思了,不错,微软整出的「拆迁工具包」工具包就是很好的例子。
它能让 AMD 硬件,例如 MI300X 以及后续 MI400X、MI450X 直接兼容英伟达 CUDA 生态。
这意味着开发者在编写新模型时将不再需要被 CUDA 深度绑定,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底层硬件。

于行业而言,有望让硬件的竞争真正回归到性能、功耗和价格的硬指标上,而不是强行为英伟达的「垄断溢价」买单。
而对 AMD 来说,也是妥妥的天降「神助攻」。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期待,微软的「拆迁工具包」到底能做到哪种程度了。
总而言之,微软这次狠活不管最后有没有真正动摇英伟达的根基,都代表了打响打破英伟达垄断的第一枪。
未来 AI 硬件算力这片大舞台终究不会是属于英伟达一人的舞台。
*资料、图片来源:Wccftech、微软、NVIDIA、网络。
本文编辑:@ 小忆
©本文著作权归电手所有,未经电手许可,不得转载使用。